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吕佳蓉
2月13日,北京迎来降雪天气,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作人员有序开展清雪工作保障赛事进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月13日,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决赛冒雪开赛。瑞士选手马尔科·奥德马特战胜了对手,也“战胜”了天气,以两轮2分09秒35的总成绩获得金牌。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承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国在北京市延庆区兴建了首个符合冬奥会标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承担高山滑雪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项目的比赛。
有着“雪飞燕”之称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建在北京延庆小海陀山上。高山滑雪项目的场地是各个国家申办冬奥会时最大的障碍。根据国际雪联对该项目场地的“硬指标”要求,雪道必须垂直落差达到800米,赛道长度不少于3000米。2013年4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人员到延庆考察,在看完小海陀山后,将它作为首选对象,最终经过国际雪联认证。
这里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设有7条雪道,其中有3条比赛雪道,4条训练雪道,赛道全长约10公里,最大垂直落差超过900米。
记者了解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制作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为了保证赛道内高速滑行,根据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赛道标准,赛道表面必须保持结晶状态,即形成冰状雪。这种雪可减小雪板和赛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赛道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赛道表面平整光滑,让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赛道的状态都是相对完美,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运行保障团队集中国内雪圈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同时根据国际雪联要求,聘请外籍专家,通过学习及训练,全面掌握不同赛道冰状雪制作方法。
高山滑雪中心的建设也是困难重重。延庆赛区场馆全部属于新建场馆,在建设初期,山上没有道路、水、电和通讯;国际雪联对于赛道要求非常严苛,国内没有冬奥会雪道建设的经验以及标准参考,所以整个建设过程中,都是根据国际雪联的相应要求来完成设计深化,再按深化要求完成实施建设;雪道的坡度非常大,最大的坡度达到68°,而且部分区域作业面极窄,地质结构复杂,导致很多区域机械作业无法到达,只能靠人力、骡马等原始的方式进行施工作业。
虽然面临海拔高、施工条件差等难题,但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的铁律。针对“可持续性”原则,组委会制定了54项任务,既有生态修复等环境可持续任务,也有与赛区周边居民生活改善相关的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任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史上第一次把所有相关业务都融入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赛事。
延庆赛区核心区以“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作为设计理念,通过建筑、景观和赛道设计的联合创新,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满足精彩赛事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融于自然山林中的冬奥赛区,为赛后的可持续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坤介绍,建设施工坚持“避让”为第一原则,对于无法避让的保护植物采取“近地保护”或“迁地保护”。聘请专业科研团队制定《动植物资源保护技术方案》,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家指导开展树木清登过程中的保护植物调查。对于延庆赛区内不适合长距离迁移的保护植物,特别建立近地保护小区,实施近地移植,加强科学管理。
为了保护小海陀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用水来自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通过7.5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造雪用水被送往小海陀山海拔1050米的塘坝和海拔1290米的蓄水池进行蓄存,再通过三级泵站将造雪用水分别注入各雪道造雪系统,最终到达小海陀山2198米最高点附近的出发平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还建设了完善的融雪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水资源将实现重复利用。
“大家真的很喜欢这里,风景很美。许多前来参赛的顶级高山滑雪运动员都曾向我表示,他们十分喜欢这个场馆。”每每说起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场地设计者之一、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总会忍不住赞美。